首页
“汤之问棘也是已”的“之”的词性是。
精华吧
→
答案
→
慕课
→
未分类
“汤之问棘也是已”的“之”的词性是。
正确答案:介词
Tag:
古代汉语
介词
词性
时间:2022-01-30 22:07:30
上一篇:
古人思想表达中常有“今……于此”的说法,例如:“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也。”这实际上表示的是一种。
下一篇:
“掊斗折衡,而民不争。”中的“掊”解释为()。
相关答案
1.
“广起,夺而杀尉。”中“而”是连词,连接动词“夺”和“杀”,表示一前一后两种动作行为。
2.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中“且”是连词,表递进关系。()
3.
成语“涅而不缁”出自《荀子.劝学》中“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句。()
4.
“为人谋而不忠乎”的“为”字读作wéi。()
5.
“唯”用于句首往往表示希望或表示判断语气。“惟、维”用于句中表示帮助判断语气。
6.
下列各句中“然”作词尾的是:
7.
下列各句中,“以”字用为介词引进原因的有()。
8.
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9.
庄子持竿不顾曰。(《庄子钓于濮水》)其中的“顾”应为:
10.
下列句子中的“而”字,含有假设意味的一项是()。
热门答案
1.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里的“生”是动词活用为()词,翻译为活着的人。
2.
“所”放在动词前,表示行为的对象;“()”放在动词后,表示行为的主动者。例如“所见”指代“见”的对象,“见者”指代行为主动者。
3.
“是率天下而路也。”的“路”解释为()。
4.
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它实际上是以动宾的结构表达了()式的内容。
5.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人称代词“我”可以替换成”吾”。
6.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这里的“加”是“增加”的意思。
7.
古代汉语中的“者”字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字。
8.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里的“食”是“统治”的意思。
9.
“童子隅坐而执烛”中“隅”是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比喻。
10.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里的“衣”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