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肖晚年最后三首拉丁经文歌写于百年战争期间,内容是祈求和平,这些经文歌继承了14世纪早期经文歌的成果,附加了一个新的()(contratenor),以()取代了通常的三声部织体。新加入的对应持续声部无歌词,不放在高声部,而是与持续声部()处在同一音区,与持续声部在节奏上也相近,并经常与持续声部形成(),组成丰富的(),支持上方两个带歌词的()。
马肖晚年最后三首拉丁经文歌写于百年战争期间,内容是祈求和平,这些经文歌继承了14世纪早期经文歌的成果,附加了一个新的()(contratenor),以()取代了通常的三声部织体。新加入的对应持续声部无歌词,不放在高声部,而是与持续声部()处在同一音区,与持续声部在节奏上也相近,并经常与持续声部形成(),组成丰富的(),支持上方两个带歌词的()。
正确答案:“对应持续声部”#四声部#tenor#声部的交错#和声效果#旋律声部
Tag:中西音乐史与作品欣赏 声部 经文
时间:2022-07-02 15:24:24
- 上一篇:与维特利经文歌不同的是马肖更多以()作为歌词。在创作技巧方面,马肖非常重视()的运用,并将()扩展运用到上面各个声部,更自由灵活地探索更复杂的节奏技巧。
- 下一篇:弥撒曲源于宗教礼拜活动的弥撒仪式。礼拜弥撒根据场合、时节分为变化的()和不变的(),后来人们把不变的五段()视为一套(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乐曲组合在一起,逐渐从礼拜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弥撒曲这一体裁。马肖只写过一部弥撒曲,这部名为()(MessedeNostreDame)的弥撒虽仍服从于礼拜功能,但对于艺术体裁的弥撒曲的形成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马肖对弥撒曲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把()的各个段落视为()来统一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