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精华吧
→
答案
→
知识竞赛未分类
“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D.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正确答案:A
Tag: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假象
时间:2023-01-30 22:34:17
上一篇: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下一篇:
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
相关答案
1.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2.
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塞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明人的认识()。
3.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据此回答: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其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这说明()。
4.
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需求,但后来发现其它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5.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6.
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
7.
认识的客体是指()。
8.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9.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这句话说明()。
10.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犯了类似()。
热门答案
1.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应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
2.
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3.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4.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许多人对此提出疑义。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亲眼见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6℃。白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高山气温垂直
5.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6.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是()。
7.
某市5名大学毕业生先后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到农村创业。他们分别创办了万头猪场、肉兔研究所和种羊繁殖场,不仅事业获得了成功,为乡邻架起了通向富裕的桥梁,而且丰富了自己相关的专业知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加深了与乡邻之间的感情。上述材料表明()。
8.
实现意识能动性的根本途径是()。
9.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
10.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