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的基本框架
论述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的基本框架
正确答案:(1)在性质上凸显生活性
把道德教育的性质定位于生活性,则表明生活道德教育和以往的种种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科学化的道德教育相比较。并不仅仅是停留在教育手段或策略的变化上,也不是为挽救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危机而采取的权宜之策,而是一种质的变化,是一种从高度形而上的层面对道德教育的本质予以审视而做出的本体性的关照。以生活性的观点再来看道德教育过程,道德教育应是人文的、丰富的和实践的而非科学化的、单调的和知性的,是生动具体的道德体验和实际行动,而非静态的毫无生命力的机械存在,是与生活合为一体而非与生活相隔离的另外一个世界,进而言之,它就是生活本身。
(2)在目的上:实践道德生活
以实践道德生活作为生活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说道德教育最终指向的既不是超验性的神的世界,也不是像自然界一样机械运转的由绝对的道德律令组成的世界,同时也不是什么抽象的并无任何依托的人性,它所指向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人的生活。使人过上道德的、美好的生活,并在生活过程中体验道德对于人的重要意义,这就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最终归宿。
(3)在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
道德教育的内容所要解决的是在道德教育中要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一般来说,就是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所要传递或使学生掌握、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之类的东西。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实质性的内容在道德教育中都是必要的,否则,不仅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会落空,道德教育不能承担起培养一个具有丰满的道德人格、自觉实践道德生活的人的使命,而且,离开了具体内容的支撑,整个道德教育过程也将流于空洞和变得毫无依托,成了机械的纯粹形式上的训练,这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道德问题。
(4)在方式上:通过实际的生活-
生活就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和工具,或者说,要充分弘扬生活的工具性职能和道德教育价值。
把生活视为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固然是基于对脱离生活的或非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方式之弊端的深刻批判和认识,是对科学主义道德教育方式的反动和矫正,但同时更是植根于生活和道德、道德发展、道德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植根于生活教育和其他方式相比较所具有的优势和基础性。
- 上一篇:我国目前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 下一篇: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