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在依据是()。
精华吧
→
答案
→
远程教育
→
国家开放大学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在依据是()。
A、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B、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
C、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
D、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正确答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
Tag:
儿童
社会性
规律
时间:2024-03-20 10:36:05
上一篇:
相对于道德违规而言,4―6岁的儿童在习俗违规中表现出更高的权威依赖性。
下一篇:
《纲要》中的社会领域目标较鲜明地反映出()的价值取向。
相关答案
1.
学前儿童的身体活动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与其出现攻击性行为或捣乱行为不存在相关性。
2.
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惩罚有显著的正相关。
3.
移情指一个人(观察者)观察到另一个人(被观察者)处于一种情感状态时,产生与被观察者相同的情感体验。
4.
区域环境创设能为主题教学活动延伸学习的空间平台,但却不能支持学前儿童在区域中持续学习。
5.
学前儿童早期一次只能关注他人的一种情感,还无法意识到他人正在体验复杂的混合的情感。
6.
2岁左右的学前儿童就能对两种主要的社会规则――社会习俗和道德规则做出很好的区分。
7.
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趋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8.
如果个体总是没有机会和环境互动、展示自己成就,他就无法获得足够的自我效能感。
9.
外在系统是指对学前儿童发展不直接起作用但间接起作用的环境。
10.
根据霍夫曼的移情阶段理论,“同情性悲伤”开始出现的时间是2―3岁。
热门答案
1.
强烈的情感共鸣及共情能促进学前儿童主动产生亲社会行为,而在不良的情绪状态或情感氛围下,学前儿童更容易出现攻击、破坏等不良行为。
2.
一个4―5岁的孩子看到同伴在摔玩具,他不会仅仅认为同伴在生气,还明白同伴是因为“玩具坏了不能玩儿”才生气,由此,这个孩子会进行推理:如果玩具修好又可以玩儿的话,同伴就不会再生气了。上述案例表明,学前儿童在认知他人情感时,学会了运用()。
3.
下列属于内隐行为的自我控制因素的是()。
4.
下列不属于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四个系统的是()。
5.
4―6岁学前儿童的告状行为会明显增多,是因为()。
6.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常常因为幼儿园的作息时间与家中相差较大而哭闹,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解释,这是由于孩子的()没有得到满足。
7.
案例三在大班“哇,勋章(关爱同伴)”主题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在“了解勋章的来历→解读勋章品质的内涵→解读和学习哥哥姐姐的榜样行为→在班级中成立‘小蜜蜂帮帮团’→形成爱帮助别人的品格”的系列活动中,将主题最终落脚到帮助学前儿童形成“爱帮助别人”的品格,为培养学前儿童互相帮助的意识、帮助态度,支持学前儿童关心、帮助他人,养成良好的社会性品格提供了实践机会。案例三这个主题活动的类型是()。
8.
学前儿童内隐行为自我控制的两个因素是:对动机的控制和()。
9.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题教学活动的特点不包括()。
10.
社会教育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不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