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框架结构用反弯点法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的主要步骤。
正确答案:(1)确定各柱反弯点位置; (2)分层取脱离体计算各反弯点处剪力; (3)先求柱端弯矩,再由节点平衡求梁端弯矩,当为中间节点时,按梁的相对线刚度分配节点处的柱端不平衡弯矩。
249.用反弯点法计算图示框架柱AB的柱端弯矩。图中在各杆件旁标出了线刚度。
正确答案:解: 1)各层的反弯点高度为: 底层柱反弯点近似为距柱下端2/3底层层高处,则AB柱的反弯点高度为:2.6m 各层的水平剪力为:Vj=∑Fi 各层水平剪力计算公式: 底层:V1=20+10=30KN 2) 各柱的抗侧刚度为:各柱的抗侧刚度计算公式为: D0=12i/h2
A.柱的剪力分配系数: η=D/∑D=4i/4i+5i+4i=4/13
A.柱反弯点处的剪力:Vjx=ijk/∑ijk・Vj=4/13×30
A.柱端弯矩: 上端:MBAB=Vik・h1/3=4/13×30×3.9×1/3,=12 下端:MAAB=Vik・2h1/3=4/13×30×3.9×2/3=24
250.简述下钢筋混凝土杯型基础设计的思路和内容。
正确答案:(1)确定基础底面尺寸,考虑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 (2)基础高度确定,考虑满足冲切承载力; (3)基础底板配筋,首先计算底板弯矩,然后按照受弯构件计算配筋; (4)构造要求: (i) 底面形状:轴压为正方形,偏压为矩形,a/b≤3 (ii) 材料 砼≥C20,钢筋I级或Ⅱ级, d≥10mm,间距≯200mm (iii) 垫层 C15,厚100mm,两边挑出100mm (iv)杯口形式和柱的插入长度,见课本P286表12-6,12-7,12-8中规定。
251.试述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要点和步骤。
正确答案:(1)计算杆端M分配系数、梁固端M; (2)全部节点不平衡M进行第一次分配; (3)所有杆端M向其远端传递(刚接框架传递系数均取1/2); (4)对新的不平衡M进行第二次分配,使各节点处于平衡状态; (5)各杆端固端M+分配M+传递M,即得各杆端M; 各杆端M求得后,与分层法类似,可计算梁端V、梁跨中M、柱轴力N。
252.下图所示为在水平集中荷载作用下的两跨两层框架,图中括号内的数字为梁柱的相对线刚度,已知柱的反弯点高度比见下表,试用D值法绘制该框架结构的弯矩图。(注:可列表计算所需数据)
正确答案:解: (1) 计算层间剪力,第一层V=180KN,第二层V=100KN
253.排架柱内力组合时应注意那些问题?
正确答案:答(1)每次组合,只能以一种内力+Mmax、-Mmax、Nmax或Nmin为目标,决定活荷载的取舍,并按这些荷载求得相应的其余两种内力。 (2)恒载产生的内力在任一种组合中,都必须考虑。 (3)风荷载有左风与右风两种情况,但对一种组合只能取二者之一。 (4)吊车竖向荷载有Dmax和Dmin,组合时也只能取二者之一。 (5)吊车水平荷载Tmax有左右两个方向,组合时取二者之一。 (6)在同一跨内,Dmax和Dmin与Tmax不一定同时发生,故在组合中有Dmax或Dmin时,不一定要有Tmax。但在组合中有Tmax时,则必有Dmax或Dmin,因为吊车水平荷载不可能脱离其竖向荷载而单独存在。 (7)在每一种组合中,M、N、V都是相对应的,即是在相同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此外,在组合Nmax或Nmin时,对于N = 0的内力,虽然将其组合并不改变N值,但只要增大了M,也是截面的不利组合。
热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