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师从学生的现实表现而分析其心理形成规律并制定教育方案,反映了()
精华吧
→
答案
→
远程教育
→
其它
教师从学生的现实表现而分析其心理形成规律并制定教育方案,反映了()
A.思维的概括性
B.思维的灵活性
C.思维的间接性
D.思维的直觉性
正确答案:C
Tag:
思维
直觉性
间接性
时间:2024-06-22 21:40:48
上一篇:
在背英语单词时,中间部分的单词往往容易遗忘,这是由于大脑受到()影响造成的。
下一篇:
教师用红笔批改作业,就是想从()方面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相关答案
1.
个性从功能上讲,具有()。
2.
上课时,学生被突然飞进教室的小鸟吸引,这种心理现象是()。
3.
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的重要条件。
4.
个性是()的统一。
5.
()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使人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感色彩。
6.
在发散思维中,代表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维度的是思维的流畅性。
7.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概括主要处于形象―抽象水平。
8.
()是指人们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之相同的情绪反应。
9.
任性是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
10.
在教育中怎样培养小学儿童的情感?
热门答案
1.
“鲸不是鱼”这是思维形式“推理”的表现。
2.
由于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所以人的认识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推知过去,预测未来。
3.
小学各年级儿童在由外力激发识记动机的情况下,比没有外力激发识记动机时识记成绩要高。
4.
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5.
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各种问题,可以训练 他们思维的独特性。
6.
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以它与感知觉等认识的低级阶段无关。
7.
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
8.
小学生的需要发展是单一的,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的。
9.
在讲授概念的过程中,应多采用变式和比较的手法。
10.
认识需要是小学生的主导需要,因此,小学儿童的活动需要相比之下并不强烈。